在福建省漳浦县城,有两处古朴而僻静的所在,皆属黄道周。
一处是东皋书舍,位于县城东郊石斋村前。四百年前,黄道周在此修学讲学。明亡后,书舍改名“明诚堂”以明志。如今,这里成为黄道周讲学处、故居,舍中字画、图像、石刻等物件,向人们诉说着黄道周的一生。
一处是黄道周墓。1646年,黄道周在南京就义,门生花重金将其骨骸运抵漳浦安葬。如今,墓周边兴建黄道周公园。在民间,黄道周“由人成神”、享受香火,其精神历久弥新。
两处遗迹,一看黄道周之学,二看黄道周之义。
?
黄道周(1585年—1646年),福建漳浦铜山(现东山县铜陵镇)人。明天启二年进士,历官翰林院修撰、詹事府少詹事等。南明隆武时,任吏部兼兵部尚书、武英殿大学士。黄道周不仅是学识渊博、治学严谨的书画家、文学家、儒学大师,更是一位正气凛然、忠贞为国的廉吏名臣。他虽为抗清死节,清朝统治者却给予至高评价,称其为“一代完人”。?
洁身自好 固守清廉
天启二年(1622),黄道周进士及第,这一年他已经38岁。他被选为庶吉士,入翰林院任编修。明代翰林院的庶吉士,被看作是未来内阁大臣的后备人才,是各方争相示好的对象。但黄道周是一个洁身自好,固守清廉的人。有一回,一位自称是老乡的人找到黄道周,赠与黄道周一方砚台,黄道周以字画回赠,后来发现这是一块极为珍贵的端砚,黄道周断然不敢接受,派人追出千里还给他。
黄道周虽是京官,但在京城仅凭微薄俸禄度日,根本就租不起房子。他先是暂居漳州会馆,后来暂住同乡周起元家中。周起元(1571年-1626年),海澄(今龙海市)人,明万历二十九年进士,东林七君子之一。黄道周与周起元感情笃厚,在周盛邀之下搬到并不宽敞的周家,在大厅内侧搭张床凑合着睡。?
福建省漳浦县将黄道周居住的东皋书舍改建成黄道周纪念馆。
天启三年(1623),黄道周让妻子林氏陪母亲陈氏到北京来相聚。林氏也是铜山人,与黄道周于万历三十七年(1609)成婚。在黄道周的眼中,林氏“敦朴不著”,是一位本分、贤惠、端淑的女人,二人情感深厚,生有一女。不幸的是,在途经浙江嘉兴时,林氏竟因生病逝世。黄道周远在京都,无力治丧,幸而得到周起元的帮忙。这时,周起元刚好调任苏松巡抚,听到这个消息,亲自赶到嘉兴帮忙主持林氏的丧事。丧事完毕,便派遣家人护送黄道周的母亲和幼女到京城。
天启六年(1626),周起元与高攀龙、周顺昌等七名东林党人(史称“后七君子”)被魏忠贤捏造罪名,逮捕入狱。周起元以吞没帑金十余万两的罪名惨遭酷刑,被逼着缴出“赃款”。周起元为官清正廉明,两袖清风,这是“莫须有”的罪名。黄道周母子得到消息,便在家乡筹集款项设法营救,无奈杯水车薪。周起元冤死狱中。恩人的死给黄道周母子打击很大,黄道周顶着压力亲自撰文《周忠愍公墓志》,而老夫人则痛哭流涕,茶饭不思,痛骂阉党,不久即病逝。
黄道周在焚稿炉专门刻上“敬惜字纸”以提醒自己要节约。
明末物欲横流,个性主义之风盛行,然而黄道周却是个言行一致、简朴的道学家,《明史》本传称其“严冷方刚”。他一生对权势、富贵等身外之物不假颜色,他的清廉报国的品格实属另类。所以,他可以自信地在家书中说 ——
“计吾生年以来,未有一言一事内不可告于妻子,外不可告于朋友,幽不可告于鬼神,明不可告于黎献者”。
这段话,铿锵有力,掷地有声,可以击破历史尘雾,回荡在苍穹之中,振聩发聋,警人深省!
反观当时他的家境,在黄道周《赴逮与兄》文中,我们还看到他在身处逆境、家境十分清贫的时候,想到的不是自己,不是自家,而是他人,“佃人旧有九十石,新有三四十石,饘粥之余,可分数石以周诸亲之贫者。”即是说,此时黄道周家中的粮食,尚有原来耕种收获九十石,加上新收获的三四十石,一共一百二三十石,除了用于让家人喝粥,之余剩下的几石,就周济给身边贫困的人。
黄道周犯言直谏。
忠言直谏 报效国家
黄道周宦海浮沉,却始终保持耿直性格,敢于在朝廷之上忠言直谏。
崇祯二年,黄道周担任右春坊右中允。不久,大学士钱龙锡由于主持清算魏忠贤逆案得罪了阉党,被小人借袁崇焕一案诬陷入狱论死,满朝文武噤若寒蝉。黄道周与钱龙锡素无私交,却激于义愤,先后上《救钱龙锡疏》四章,为钱龙锡辩冤。疏中直指崇祯的过失:“今杀累辅,徒有损于国”,认为钱龙锡不宜坐死罪。崇祯大怒,“以诋毁曲庇”,着令回奏。黄道周再疏辩解,表明自己“区区寸心”,“为国体、边计、士气、人心留此一段实话”。他此次抗疏“几坐重典”,最终被降三级调用,但钱龙锡却因他而得救。黄道周也因此一举而天下知名。
黄道周力顶阉党。
崇祯五年(1632年)正月,黄道周因病请求归休。将离京时,他又上疏建议崇祯“退小人,任贤士”,并举荐一批有才有志之士。
崇祯九年,黄道周毅然决定再度出山。他曾说:以身许君,既受殊恩,势不容缄。”即以身许国,报效朝廷。
复又入朝,黄道周担任詹事府少詹事,兼翰林侍读学士。其时,兵部尚书杨嗣昌正紧锣密鼓地指挥对农民军的围剿行动,并开始筹划对清议和事宜。杨主导议和引起朝臣激烈非议,黄道周更是指斥他私下妄自议和。
崇祯十一年(1638年)七月,崇祯帝在平台召开御前会议。黄道周“与嗣昌争辩上前,犯颜谏争,不少退,观者莫不战栗”。崇祯袒护杨嗣昌,斥问:“一生学问只办得一张佞口!”黄道周辩之:“忠佞二字,臣不敢不辩。臣在君父之前独独敢言为佞,岂在君父之前谗诌面谀者为忠乎?”他发问“忠佞不分,则邪正混淆,何以治?”
黄道周谙熟历史典故,也深知“犯颜谏争”意味着什么,但他心忧国家社稷之存亡,全然不顾自身安危进退,敢辩“忠佞”,忠心可鉴。这场有名的辩论一时惊动朝野,不少人为黄道周捏一把汗。果不其然,不久黄道周被连贬六级,调任江西布政司都事。
福建省东山县黄道周纪念馆。
忠孝立身 节义千秋
黄道周一生以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,一直深信圣贤所立的“纲常”“节义”是精神大厦的支柱,一直深信“忠”、“孝”是安身立命的指针,是净化社会灵魂的济世良方。
崇祯十三年(1640年),江西巡抚解学龙以“忠孝”为由向朝廷举荐黄道周,却被崇祯以“伪学欺世”之罪将解、黄二人下狱。
在狱中,黄道周虽受尽折磨,却始终不屈,一心想的仍是国家“忧患备至,艰贞罔利”。据记载,黄道周在狱中十五个月,共手书一百二十本《孝经定本》。这些作品经狱卒之手流到坊间,许多人竞相传看与收藏。每一个品读过黄道周《孝经定本》的人,无不为其动容。
黄道周在狱中撰写《孝经定本》。
崇祯十四年,杨嗣昌暴病而亡。崇祯回想起黄道周当初的预言,便下旨将黄道周复官。此时,河南已被李自成农民军攻占,关外大明领土也皆被清军占领,黄道周见朝廷昏庸无道,国运已尽,遂告病辞官,回到老家专心著述。
隆武元年(1645年),黄道周官封武英殿大学士兼吏、兵二部尚书。不幸的是,隆武朝的兵权财权人事权,都被郑芝龙掌控在手里。在朝廷一件武器,一分军饷,一担军粮也无法给与的情况下,黄道周凭着个人的道德力量,拉起了一支几千人的队伍,筹到了一个月的粮食。这年九月,这支以锄头扁担为主要武器的“扁担兵”,在黄道周率领下踏上征程,出仙霞关,走上了抵抗清兵的不归路。
剧照:黄道周带领将士们与清兵作战。
夫人蔡玉卿闻讯一声长叹:“哪有将在内相在外而能成大事的?道周死得其所了!”
黄道周的部队最后在江西婺源遭遇伏兵,黄道周兵败被俘。
清廷派降将洪承畴劝降,黄道周已抱定必死的信念,送其一谐音对联:“史笔流芳,虽未成名终可法;洪恩浩荡,不能报国反成仇。”洪承畴又羞又愧。
隆武二年三月五日,黄道周撕裂衣衿,咬破手指,以鲜血写下了最后一幅大字:“纲常万古,节义千秋;天地知我,家人无忧。”乃从容就刑,慷慨凛然。
剧照:黄道周与四弟子一起上刑场。
先贤已去,风骨长存。近年来,漳浦县在挖掘、传承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工作中,从保护好黄道周遗迹入手,进一步推动黄道周史料规整收集,建设教育基地、道周公园,组织干部群众前往 参观学习,感受其清廉与正直的精神文化。
福建省漳浦县的黄道周纪念馆。